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素质教育”是“伪命题”吗? ——与罗崇敏先生商榷

2017-06-22 李镇西 镇西茶馆

    (2015年12月2日,我和崇敏兄在武侯实验中学的银杏树下相谈甚欢。)


     本文较长,近8000字;仔细读完,需要30分钟。因为是驳论,我字斟句酌,用词力争细密严谨,所以可能读起来比较枯燥。希望朋友在留言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千万别一目十行匆匆浏览后便滔滔评论,如果那样,不如干脆不读。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不读,以免浪费时间。


               一

 

我原以为,尽管素质教育的实践依然困难重重,但毕竟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经历“文革”的我和我的同龄人,都熟知列宁说过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同理,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歌猛进,逼得一切搞应试教育的人也不得不装扮成素质教育理念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你看,尽管有些学校被称作“高考集中营”,但每次这样的学校在宣传自己时,都说自己是怎样搞“素质教育”,怎样有“人文关怀”,怎样“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不过,我现在觉得自己好像过于乐观了一些。因为我最近发现,为“应试教育”大唱赞歌,同时抨击“素质教育”,甚至把这两个概念都称之为“伪命题”的言论多了起来。


其实,类似的言论一直都有,只不过以前都是在私下说,公开说的并不多。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先是读到了陆建国局长谈“应试教育‘政治正确’”的长篇大论,后又读到了我的亦师亦兄亦友的罗崇敏对“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否定。无论陆局长还是崇敏兄,都是具有教育情怀的人。尤其是崇敏兄,一向以深刻而富有见地且敢于直言的胆识让我肃然起敬,前年12月我还专门请他到成都来给我的徒弟们讲过课。总之,就做人和学问而言,他显然远高于我,无论怎么表达我对罗崇敏兄的敬意都不过分。但在“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却愿意学习崇敏兄“唯真理是从”的精神,明确表达我的不敢苟同。和而不同,公开“叫板”,当仁不让,肝胆相照,这就是我理解的“君子之交”。


陆建国局长的观点及其“逻辑”早已被许多人驳得“体无完肤”,我就不重复了。我今天想向崇敏兄“开炮”:素质教育是“伪命题”吗?为了体现论辩的严肃性,下面我将“崇敏兄”临时改称“罗崇敏先生”或“崇敏先生”;为避“断章取义”之嫌,我将大量引用罗崇敏先生的原文。虽然这样一来,会让文章显得冗长,但这是为尽可能严谨准确的批评必须付出的代价。

 

            二

 

罗崇敏先生这篇集中质疑“素质教育”概念的文章,题目为《两个伪命题戕害中国教育》。崇敏先生所说的“两个伪命题”指的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崇敏先生开篇便说——


我始终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个伪命题。因为它们是两个不真实的命题,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通过经验判断的经验命题。在理论上,对两个命题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界定,命题判断都是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在实践上,我们无法判断中国哪一所学校在做素质教育,哪一所学校在做应试教育;在逻辑上,提高素质是教育的目的,应试评价是教育的手段,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作为对立的同位概念使用违背教育逻辑,使教育无法科学的建立素质体系和评价体系。


这首段是罗崇敏先生整篇文章的纲,后面的每个段落都是这段话的展开。好,我就从这段话驳起。


开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罗崇敏先生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混淆了“命题”和“概念”的区别。从逻辑上讲,所谓“命题”应该是一个表判断陈述的句子,比如:“人是动物”或“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所谓“概念”是指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们就通俗地说,概念其实就是把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是一种思维形式,而体现在语言上,便是一个名词或词组,比如“人”或“中国人”。所以,词典上这样解释道:“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由此可见,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是“概念”,而不是“命题”。如果崇敏先生认为这两个概念不真实,可以说它们是“伪概念”,却不能说是“伪命题”。


 (我俩都非常敬佩苏霍姆林斯基)


            三


好,就算我们理解这是罗崇敏先生在用词上的疏忽,将他说的“伪命题”修正为“伪概念”,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个伪概念”,那么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就对呢?我认为依然不对。


请看,崇敏先生接下来分析,这两个“伪命题(概念)”不真实:“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通过经验判断的经验命题。”注意,在这里,两个“既不……也不……”的句式从逻辑上讲是不搭配的。我查了查百度百科,全文解释是这样的:“伪命题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所谓不真实,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另一种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过经验判断的综合命题。比如,‘团结比原子弹还厉害’,‘凡事都有例外’这类命题就属于伪命题。”在这里,百度百科说的是“不真实”的两种情况,而“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过经验判断的综合命题”指的是“另一种”不真实,即“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解释者还举了一个例句:“凡事都有例外”,就属于典型的“没有意义的命题”,因为不言而喻,说了等于没说。但是,崇敏先生在引用这个解释时,将两种情况杂糅在一块,完全没有针对性,因此对他要批驳的“伪命题”完全没有杀伤力,因为很简单,这段解释说的是“伪命题”,而崇敏先生要驳倒的实际上是“伪概念”。


好,让我再一次顺着崇敏先生的思路“将错就错”。就算他的论据是针对“伪概念”的吧!又怎么样呢?他说:“其一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这里,他引用的是对“伪命题”第一种情况的批评。好,就算用于批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似乎站得住脚,而且符合逻辑:应试教育“不符合客观事实”,素质教育“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但我恰恰认为,应试教育正是对大量客观事实的概括,而素质教育也是符合人们对教育理解、向往和追求的“事理和科学道理”。对此,我下面还会说,这里先点到为止。

 

                      四

 

崇敏先生接着说:“在理论上,对两个命题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界定,命题判断都是似是而非,莫衷一是……”这是崇敏先生片面而主观的结论。实际上,无论是严谨的《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还是不那么严谨的“百度百科”,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明确的界定。翻翻词典或动动鼠标就可以一目了然,我这里就不大段摘抄了。当然,你可以不同意对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但你不能说“没有”。


紧接着,崇敏先生说:“在实践上,我们无法判断中国哪一所学校在做素质教育,哪一所学校在做应试教育……”这句话似乎是最雄辩的。是呀,你现在能“你,你,你,还有你”式的去给全国那么多的学校进行标准化鉴别,进而一一贴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学校吗?不能。为什么?不是因为这两个概念不真实,而是因为现象总是比已经被抽象出来的本质更加丰富而复杂。即使素质教育搞得非常好的学校,我们也不该排除在某一时段其应试训练也很突出——本来,应试训练并不等于应试教育,但恰恰许多人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


所以,如果你说谁是素质教育学校,有人就会问:“他们这么起劲地大搞应试,怎么还说是素质教育呢?”同样的道理,即使全力以赴搞应试教育(注意,不仅仅是应试训练)的学校,也会说:“培训学生应试的能力,难道不也是一种素质吗?”人家说的也对。如此看来,你到哪里去找“纯而又纯”的“素质教育”学校和“应试教育”学校?但总体上,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学校在中国是显而易见存在的,我们从许多学校都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蓬勃景象和生动实践——既有辉煌的应试成绩,也有同样辉煌的“考试以外”学生的人品、能力和素养;既有大都市的名校,也有边远地区的普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他们的教育追求,是符合教育的“事理和科学道理”的。除非你装作视而不见,或以“他们的高考不是也很厉害吗?”之类的荒唐理由来质疑——当然,这里我说的已经不是崇敏先生了。而由教育行政部门来认定谁是“应试教育”学校,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估计哪个教育局都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会“挫伤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大量的学校唯分数是从,唯考试是从,而不惜付出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说他们搞应试教育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大众舆论中,中国哪些学校总体上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标本,大家心中的指向是很明确的,这里我就不点名了,你懂的。


         五

 

崇敏先生承上所论,接着分析:“在逻辑上,提高素质是教育的目的,应试评价是教育的手段,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作为对立的同位概念使用违背教育逻辑,使教育无法科学地建立素质体系和评价体系。”恕我不敬,这段谈逻辑的议论,恰恰违反逻辑。是的,“提高素质是教育的目的,应试评价是教育的手段”,如果仅仅把“提高素质”与“应试评价”作为“对立的同位概念使用”,的确是逻辑上的混乱;但问题是,崇敏先生“提高素质是教育的目的,应试评价是教育的手段”这句说的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作为对立的同位概念使用违背教育逻辑,使教育无法科学地建立素质体系和评价体系”,请读者细细研读,这里崇敏先生无意中又有一个逻辑疏忽,甚至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素质教育”可以照应前面的“提高素质”,但“应试教育”却不能照应前面的“应试评价”;在这最细微的地方,崇敏先生偷偷地(也许是无意的)把“应试评价”等同于“应试教育”了——现在太多反对“素质教育”的人,正是这样的“逻辑”:难道教育不要考试吗?有考试必然有应试呀?既然必然有应试,为什么搞应试教育就成了罪人了?……呵呵,这些人还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呢!


我不知道崇敏先生在这里说的“同位概念”是一个什么概念,我查了查也没查到解释。我只能揣摩崇敏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考试评价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试和通过考试检测出来的文化能力素养也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所以,不能用“考试”这“单个要素”与“素质”这“综合要素”相对立。这就相当于,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人”和“狗”这两个概念可以并列同位,但“人体”和“手臂”却不能相对,因为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但是,但是!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呈现时,二者当然可以并列同位。这在逻辑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继续上面那个比方,作为分类,“人体”和“手臂”不能相对,但作为成长发展理念,“注重人体的均衡发展”与“只是增强手臂的发展”却是同位对立的!作为培养目标的要素和教育过程的手段,“素质教育”和“应试训练”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但作为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理念、价值追求与实践导向的“素质教育”,与仅仅以应试为教育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所谓“全部内容”,也只是说明其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和主体行为,如果有人非要给我抬杠,说“哪里去找纯而有纯的应试教育”,我也没法)的“应试教育”,怎么就不是可以并列并举的“同位概念”呢?

 

               六

 

以上是我对崇敏先生《两个伪命题戕害中国教育》第一段文字的批驳。一步走错,步步皆错。崇敏先生一开始措辞就不准确,从论辩的角度说,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接下来崇敏先生的展开论述,就明显乏力了,有懈可击之处甚多。限于篇幅,我不再逐字逐句剖析,但我还是点评几处吧!


原文:“当年中央一位高级领导说,‘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可能他现在也没认识到这样定义的逻辑错误。我们看到的是学校把素质教育具体化,就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体育项目,校园活动系的‘特色教育’。现实中素质教育要么内涵非常小,外延非常大,包含了国家教育的任何内容、方法和体制;要么内涵非常大,外延非常小,具体到每个学生打扫卫生和做眼保健操等。


领导人不是作为词典主编在下定义,而是在提倡一种教育思想。作为定义也许不够严密,但他的说法没错,素质教育当然是着眼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至于有学校把“吹拉弹唱、棋琴书画”乃至“做眼保健操”都作为素质教育,这恐怕不能一概否定:如果这些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无可指责,说它们是素质教育的呈现方式之一,一点错都没有;但如果仅仅是“吹拉弹唱”而没有其他教育内容和活动,甚至忽略了更重要的课堂教学和应试训练,如果说“这便是素质教育”,那真倒是个伪命题。但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荒唐,不能归罪于“素质教育”这个理念。有病得治,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吧,但有人急病乱投医,结果做出许多荒唐的举动,你不能怪“有病得治”这个理念吧?同样,崇敏先生后面所批评的“‘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运动式教育行为,导致学校教育偏离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也不能把板子打到素质教育的理念上。


(我给崇敏兄介绍我写在校园的《我也有一个梦想》。)

 

             七

 

原文:“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是为了提高素质,不存在非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命题是毫无意义的。


孤立地看,崇敏先生这几句话我百分之百地赞成。我也写过文章指出,教育就是教育,没必要冠以“素质”的定语,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本身就是教育的固有内涵;所以,在学校提素质教育是荒唐的——还有更“荒唐”的,是在学校倡导“营造书香校园”!难道学校不是读书的地方吗?难道学校本身不是“书香校园”吗?这和饭馆举行“吃饭节”有什么不同?但是,“素质教育”虽然是一个荒唐的概念,它的出现却是一种无奈的强调,因为当我们本来内涵丰富的教育只剩下两个字——“刷题”的时候,我们通过“素质教育”来强调并提醒人们:不要忘了“教育的初心”,不是应该的吗?所以我说过,在当下,“素质教育”是一个荒唐的概念,也是一个无奈的概念,更是一个必须的概念!同理,当学校居然不读书(这里的“读书”当然不只是读教材)的时候,我们提倡“营造书香校园”,也是无奈而必须的。


写到这里,我想到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目的究竟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时,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就无需强调。……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杜威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说明,在特定的某一时期,人们强调的,总是那个时期所缺失的。我们今天强调“素质教育”之“素质”,正是针对当下教育中本来应有的“素质”之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在当代中国,还真是必要的概念和必须的理念。


其实,几年前著名学者郑也夫曾从“素质”的定义质疑过“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他认为,“素质”本来是先天的,先天的怎么培养?这个质疑是对的,但有些迂腐。因为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在社会运用中总是在发生变化,或更丰富,或更狭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而“先天素质可以培养”这个“矛盾”在《教育大辞典》中已经得到“自圆其说”,即人们已经赋予“素质”这个词以“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意义,至少二十年来,人们已经约定俗成接受“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了。所以,郑也夫不必那么“钻牛角尖”。

 

           八

 

原文:“应试教育是个不真实的命题。凡是教育都要应试,没有不应试的教育,不能把应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只能作为教育手段的命题。百度百科对应试教育是这样界定的:应试教育是指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显然是把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当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又贬低甚至污化了教育‘应试’的评价手段的价值。提高素质是教育的目的,应试评价是教育的手段,把目的和手段作为二元对立的同位概念来使用,严重误导师生将应试作为目标价值。


首先我要说,百度百科对应试教育的界定不甚严密,但大体不错。因为应试教育的确就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崇敏先生之所以批评“这显然是把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当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实,在这里,“思想”和“理念”是一回事,崇敏先生概念重复了),可能是因为粗心地把百度百科的解释中“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之“目的”二字看掉了。而这两个字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与实践截然不同且本质对立的根本点。


前面说了,教育怎么能够没有升学考试呢?所以“应付升学考试”无论是作为“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一定要有这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意识)还是作为“教育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的种种措施和途径)都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把“应付升学考试”作为“目的”——请不要反问“把考试作为目的错了吗”“不作为目的,那学校还考试做什么呢”,在这个语境里,指的是“教育的唯一目的”!——那当然就是和“素质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义,我不打算重复书上、网上浩如烟海的各类解释,我只通俗而简洁地说说我的理解:“素质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就是以追求考试分数为唯一目的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什么不考,就什么不教,这就是“应试教育”!


现在有人对“素质教育”的批评和对“素质教育”的赞美,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上的——


第一,把“考试”从素质教育中抽离出来,然后对素质教育大加讨伐:“素质教育不要考试”“没有考试的教育,还叫教育吗?”相当于首先强行把一个人的衣服剥光,然后嘲笑他:“衣服都不穿,还叫人吗?”


第二,把“应试”和“应试教育”混为一谈,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问:“难道教育可以不要考试?”“有应试的教育,有什么不好?”相当于一个人吃饭时只吃盐,不吃其他,别人批评他,他却说:“难道人能够缺少盐吗?”“没有盐的食物,还叫食物吗?”而人们批评他的,并不是他“吃盐”,而是他“只吃盐”。


任何比喻都是片面而蹩脚的,我这里只是打个比方,不是严密的逻辑论证,但道理是相通的。


遗憾的是,我认为崇敏先生在为应试教育辩护时,恰恰用的就是上面说的第二个“逻辑”。

 

                    九

 

原文:“中国教育存在价值危机、创造力危机和公平危机,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伪命题操控有很大的关系。把提高素质和应试手段作为两个绝对对立的目标同位概念,泛化或矮化培养人的素质的目标;污化或黑化了应试的教育评价手段。导致学校产生‘阴阳教育’行为,是学校人格分裂,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越演越烈,教育的实践力和创造力越来越低。……所以,我经常和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你有能力、有水平就去批判政府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不要老是批评校长和老师。不少校长和老师够尽心、尽力、尽职了。不要无理性的指斥和折磨他们。


这些话特别似是而非,而且特别煽情。但我要说,中国教育问题很多,看到了病情却不能找错了病因,说“中国教育存在价值危机、创造力危机和公平危机,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伪命题操控有很大的关系”,崇敏先生太主观武断。


民主、自由,是人类多么美好的价值追求,可在追求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多少混乱?——当今世界许多地区的乱象正是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造成的,但我们能够否认民主自由的理念吗?因此,教育的乱象种种,怎么能怪罪于“素质教育”呢?我们对“应试教育”的谴责,首先是对准教育行政部门的,因为他们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教育评价的主宰者;如果说基层校长和老师有种种“不是”,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而在教育主管部门。我曾说过,应试教育“逼良为娼”,而学校校长和老师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学生最多受害几年,而学校教育者则几十年乃至一辈子。如果说应试教育的评价考核仅仅是分数,那么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包括分数但不仅仅是分数,还有综合素质。这当然是难度极高的改革,但只有改革了评价,或者说只有评价趋于科学全面合理,素质教育才会真正成功。所以,抨击“应试教育”,终结“应试教育”,决不是“无理性的指斥和折磨”基层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恰恰是呼唤教育改革所带来的素质教育,解放千千万万的孩子,千千万万的校长和老师!


                     十

                     

我完全同意崇敏先生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我们提出概念,特别是提出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概念时,一定要科学严谨,而不能任性傲慢,多些理性精神,少些诗性‘智慧’。


但是,读了前面他的论述,我不得不说——


崇敏先生,您的《两个伪命题戕害中国教育》,恰恰缺乏“科学严谨”,缺乏“理性精神”,有的恰恰是“任性傲慢”和“诗性‘智慧’”。


崇敏大哥,恕小弟不敬了! 


    

 (依依不舍啊!)

            

                                      2017年6月20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